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当宝宝生病时,也是到了真正考验父母的时候了!光靠刷微博、混论坛和qq群还远远不够,小编亲历了崔玉涛医生的一堂公开课后,发现自己多多少少会犯一些新手爸妈常犯的通病,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,爸爸妈妈们可以偷偷地对号入座哦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第一类通病:不能看到宝宝受苦
现在,很多年轻的家长都是“独一代”,或者是家里就一两个兄弟姐妹,这些父母自己本身就是在蜜罐里泡大的,在养育孩子时就更不允许他们受一点苦。
崔大夫举了个极端例子,有个家长带着患肺炎的孩子看病,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治疗,原因有几个,要么是医院不能让大人陪住院,大人不放心;要么就是护士打针第一针没打进,孩子大哭而气愤出走;最后找到一家小诊所,不看行医资质,就让小孩接受穴位治疗,结果失去了这个孩子。
我们经常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家长,在医院里抱着生病的宝宝横冲直撞,孩子在怀里哭着,大人慌了神,乱了手脚,一看到宝宝扎手指出血就心疼得不行。假若孩子一哭闹,护士一针没打好就大发雷霆,甚至大打出手。这些家长看不得孩子遭这样的“罪”、不能看到孩子哭。试想想,家长的不冷静就有助于孩子的恢复治疗吗?短时间的轻微的创伤治疗能换回病情的好转,这些必要的医疗处理方式,就不能忍一下吗?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,在孩子生病时却如此地不冷静呢?
这第一条通病是9成父母都会犯的一条,因为宝宝是自己的心头肉,本身看到宝宝生病就已经很着急、担心了,再看到治疗时出现的一些小创伤,难免会抓狂,甚至失去理智。父母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,但是不冷静无助于宝宝的治疗,这个误区千万不能闯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第二类通病:自己想招数
崔玉涛讲起了一个门诊故事,家长是留洋博士,带着孩子来找他看病,一直在诉说宝宝几天都在腹泻,等崔大夫查看宝宝便便情况时才发现,宝宝的肛门处塞了一团纸,what?这是怎么回事!家长连连解释道,一天拉好几次稀便便,容易让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或溃烂,那样孩子太难受。我想了想,不如拿卫生纸做个塞子堵住肛门,这样就能控制自如,防止稀便便随时拉出来磨损皮肤了,让孩子少受点罪呗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这位家长还是留洋博士,对于这种自创的招数,小编和崔大夫一样,哭笑不得,说他不懂吧,他懂肛门皮肤容易被大便浸烂,他还懂如何自制“软活塞”控制肛门的收缩,但是,这样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呢?以后孩子有其他疾病,会不会想出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狠招呢?要注意,孩子不是玩具,父母也不是“巫医”,面对孩子生病,家长们不要过于“标新立异”,遵循医学上的规律才更科学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第三类通病:自己当医生
常听一些带孩子的妈妈们,拍着胸脯说,“我就是宝宝的家庭医生”,说起发烧要吃什么药,咳嗽吃什么药,拉肚子怎么办,都说得头头是道。崔玉涛指出,一些家长面对用药,经常会犯“不用治疗时就自行使用,不该停止治疗时却自行停止”这类通病。比如,宝宝一发烧就自己买抗生素给宝宝服用,嫌退烧慢就要医生抗生素输液;而一些宝宝根据病情要连用几天药时,家长一看到孩子症状减轻,就擅自停药,从而使病情反复或者有加重的情况产生。殊不知,这类“父母医生”仅仅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对宝宝日常生活的了解,而自行对宝宝做诊断,会产生一些可怕的后果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第四类通病:听朋友的、不听医生的
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家长有一些共同点:质疑医生的诊断。有些家长带着孩子的病历、吃过的药盒来找崔大夫,一算,短短十天,已经找了好几个医生,每次的情况都如出一辙:医生开了A药,吃了,没有立马见效,家长一心急,立马怀疑这个医生的能力,接着换家医院、换个医生重新开B药……周而复始,看过的医生里,药品从A开到G,能开的药孩子全吃了,却没有哪一个医生开的药方坚持吃完的,病情却依然没好转。那试问,接下来这个医生要怎么开药呢?其实每个孩子生病都有一定的恢复期,这种重复就医、多种用药的看病治疗,不仅影响治疗的连续性,还会因为药物的滥用而最终延误了孩子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此外,在质疑医生的诊断的同时,却轻信口碑相传。崔大夫指出,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看过医生之后,拿着医生开的处方,出门转身就打电话给某个熟人医生、或者当妈经验丰富的姐妹,或去妈妈圈里求助,询问这样的做法对不对,有没有更好的方式。她们有时宁愿相信一个陌生妈妈的经验之谈,而摒弃医生开的连续性治疗。
小编在听完崔大夫的公开课后,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的育儿经验,也发现自己时不时会犯以上几种错误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在这里,小编真心希望各位混迹于各大育儿群的爸爸妈妈们,在充分利用各种育儿资源的同时,也要多了解一些更科学、更冷静的元素,自己的孩子谁都会心疼,但是孩子在生病时,爸妈们学会冷静才能更好、更快地进行应对,才会对孩子的恢复产生正面效果。
8月24日,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制定发布的国内首个《婴幼儿辅食餐》团体标准在北京发布解读。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