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出生三四天后,其胎粪就已排尽,逐渐嗔转为正常的黄色粪便。母乳喂养的宝宝,其大便呈金黄色、稀糊状;完全用牛奶或奶粉喂养的宝宝,大便则呈淡黄色、常常较干;而混合喂养的宝宝,其大便性状介于以上两者之间。新生儿每天大便一般为2-5次,但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会多一些。
有的新生儿每次换尿布时,都可在尿布上看到大便,如果大便较均匀、水分不多、不含粘液或偶尔带有少许奶块,这都是正常现象,家长不必过于担心。但如果宝宝大便出现以下异常情况时,就要检查喂养情况或去医院就疹了。
1、蛋花汤样大便
每天大便5-10次,且含有较多未消化的奶块,无粘液,则表示消化不良,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宝宝。母乳喂养的宝宝,一般不必改变喂养方式,也无须减少奶量及次数,照常喂养即可,它会自然恢复正常;混合或人工喂养的宝宝,在继续喂养的同时,还要适当的调整饮食结构,如冲奶粉时适当多加些水,稍配稀些,对吃奶减少者可适当喂些含糖盐水,或适当减少每次的喂奶量而增加喂奶次数。如果2-3天大便仍不正常,则应请医生诊治。
2、绿色稀便
多由天气变化着凉,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,宝宝每天大便次数多为5-10次。
3、水样便
多见于秋冬季节,多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。小儿每天的大便次数多10次以上,呈水样,且量多。因宝宝失水多,常可出现脱水现象,表现为口唇干燥、眼窝凹陷、眼泪少或无眼泪、小便少或无、皮肤弹性差等,还可出现精神不振、吐奶、不吃奶等现象,这时就应及早就诊,并应注意婴儿用具如橡皮奶头等的消毒。
4、粘液或脓血便
这种大便多见于天气炎热的夏季,多由细菌感染导致,也应及早就诊。
5、深棕色泡沫状便
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,多由于食物中淀粉类或糖过多所致(如奶粉中加糖过多、过早添加米汤等谷类食物等),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能恢复正常。
6、油性大便
粪便呈淡黄色,液状,量多,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可如油珠一样滑动,则表示食物中脂肪过多。这种粪便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,家长应调整饮食结构,如适当增加糖分或暂时吃低脂奶等(但要注意,低脂奶不能作为正常饮食长期吃)。
7、便秘
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,多为天热出汗多,而饮水过少所致。表现为小儿排便困难,烘便很干,呈颗粒状,往往几天才大便一次,还可出现腹胀、不安等表现。
8月24日,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制定发布的国内首个《婴幼儿辅食餐》团体标准在北京发布解读。该...